《滕王阁序》逐句精讲5:“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以书之名#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可以翻译成白话文:钟灵毓秀的南昌养育了众多的优秀的人物,比如名吏陈蕃礼贤下士,为贤士徐儒准备床榻深夜畅谈的往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本句高度概括地写出了滕王阁所在之地南昌的灵秀。它传达出一种对南昌历史的赞美之情,蕴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孕育出杰出人才的钦佩与向往,为文章营造出一种典雅、庄重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
徐孺下陈蕃之榻是礼贤下士的故事。根据《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豫章太守陈蕃"行为世则,言为士范",非常礼贤下士。
当他刚来到豫章做官的时候,没有先知会他的下属,首先主动去拜访一位叫徐孺的隐士。徐孺即徐稚,是东汉时期的高士,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却淡泊名利。下属们就说:"大家都已经准备好,为您接风洗尘!"而陈蕃还是决定先去拜访徐孺。他认为拜访贤士比到衙门应酬更加重要。作为地方的父母官,陈蕃平时从不接待他人,但他为徐孺专门设置了一榻。每次徐孺来拜访他的时候,他都会和徐儒畅谈到深夜,然后挽留徐孺"下榻"。徐孺走之后,又将这一榻收藏起来。这就是"下榻"一词的来历,来自与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
说起来这一位陈蕃,陈仲举,我们并不陌生。上学期间,我们都学过陈蕃的故事。在17岁左右时,陈蕃独自在外求学,他的父亲和他的朋友就前去看望(拜访)他,发现他将屋子弄得乱糟糟的,地上也没有打扫。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打扫屋子呢?”陈蕃回答:"我的之乡是扫天下,不是扫一屋!"他志向远大,原则性强,备受赞誉。
做官的时候,他非常清廉,而且非常公正,无论是谁求他,他绝不徇私舞弊,无论是谁的面子都不给,所以被天下的读书人所敬仰,时人赞许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也就是他的言行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陈蕃70多岁的时候,时值东汉末年太监弄权。在名士跟太监决战时刻,70多岁的陈蕃举着宝刀,不顾衰朽之躯,无视敌人的强大,向弄权的太监发起冲锋,最终被乱刀砍死。所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陈蕃死得如此悲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的民族不缺乏舍身护法的人,不缺乏为民请命的人,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
陈蕃言行一致,舍身取义,铮铮铁骨,无愧"言为世则,行为士范,士大夫榜样"评价。
本句对仗工整:“人杰地灵”是并列结构的短语,“人杰”对“地灵”,分别从人物和地理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徐孺下陈蕃之榻”则是主谓宾结构,与“人杰地灵”在结构和节奏上相互呼应,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通过“物华天宝”后的“人杰地灵”,短短八个字,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体现了王勃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王勃以“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巧思,以点带面,通过非常典型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南昌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人物,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滕王阁序》中,您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参与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