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己过去二天,那么唐诗里的端午节到底有多美呢?我们一起看看
故事情节来自网络:(全知识)
端午节,宛如一条连接千年民心的纽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汨罗河畔,屈原用他那最为浪漫与真挚的情感,化作了一种民族的情怀,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若是读到相关的文章,便仿佛能吞吐日月之光;若是欣赏到诗词,便能感受到那灿烂的激情……今天,我们就从唐代的视角,来回顾端午节的盛况,看看唐诗中描绘的端午究竟是何等美丽的画卷。
端午节在唐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相较于其他朝代,唐代的端午节显得更加热烈与繁华,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唐代的端午节活动不仅规模宏大,参与的人数众多,而且在唐朝后期,豪华奢侈之风更是盛行。唐诗如繁星般璀璨,其中描写端午节俗的诗篇数不胜数,纪念屈原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从这些唐诗中,我们能够窥见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体味当时人们的各种期待与希望,描绘出端午节俗中千奇百怪的众生相,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及它所承载的欢乐、求憩与祈福的愿望。本文将从《全唐诗》出发,探讨唐代的端午节俗以及唐人对屈原的纪念。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亦称“端阳”、“重五”、“重午”等。在唐代,每个月的初五都可以称为端午,但现存的唐人史料大多以农历五月五日为准。唐玄宗在八月初五日生,便有人称之为“端午生”。关于端午的起源,有纪念屈原、恶日、夏至等多种说法,但自唐代以后,纪念屈原的说法逐渐成为主流。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这句诗道出了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情感寄托。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粽子,成为节日中最普遍的食物。早在西晋时期,周处的《风土记》中就有记载,端午这天,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粽子,之后用浓灰汁煮熟食用。当时的粽子被称为“粽”或“角黍”,自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便形成,到了唐代依旧延续。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这是一种宫中庆祝活动,通过射取粉团角黍,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在民间,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这里的“白玉”指的是粽子的用料,说明此时的粽子已不再是以黍米为主,而是用糯米作为材料,这一变化成为后世粽子用料的重要转折,南北方的粽子也因此出现了白、黄两种不同的颜色。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庾家粽子,白莹如玉。”
在唐代,著名的粽子还有百索粽、九子粽等。“百索粽”这个名字源于缚粽子的绳子,南朝时期称之为“五色丝”,而唐人则称其为“百索”。至于“九子粽”,则是用九子蒲叶包裹而成,九子蒲是古代婚礼中必用的物品之一,象征着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唐玄宗对这种粽子也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温庭筠在《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中写道:“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可见,粽子在唐代不仅是节日的美食,更是人们情感寄托的象征。
唐代诗人对粽子的描写丰富多彩,元稹在《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写道:“杂莼多剖鳝,和黍半蒸菰,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描绘了巴蜀地区的粽子风味。而沈亚之则写道:“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都展现了粽子的香气四溢。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虽然他所写的食粽是在夏至,但可见此时的粽子已经从节令专用食品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美味。
端午节的另一重要活动便是竞渡,尤其在江南地区,竞渡活动更是盛行。传说中,竞渡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自尽后,民众划船前往营救,但未能及时赶到。为了纪念屈原,后人便在每年端午节举行竞渡活动,以此寄托对他的怀念与敬仰。唐代的竞渡活动场面壮观,热闹非凡,舟船竞发,水花四溅,仿佛连江河都在为之欢呼。
唐诗中对竞渡的描写也屡见不鲜,诗人们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竞渡的盛况。无论是舟行水上,还是人们的欢声笑语,都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体现了对屈原的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所述,唐代的端午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优美的诗句,将这一节日的美好与欢乐传递给后人。无论是粽子的香气,还是竞渡的热闹,端午节在唐代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唐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更能领略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传承。端午节,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节日,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着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