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15首粽子经典诗词,端午祈福安康,美好接“粽”而至
—【01】—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宋·释怀深《偈一百二十首·其四一》
今日又逢端午节,特地向街坊邻里表达谢意,因为这节日的因缘,值得我们共同宣扬和庆贺。
不必去追问手腕上缠绕的百条五彩丝线有何深意,也无需执着于那些繁琐的节俗,只管开开心心地将这甜滋滋的粽子吃下。
禅师认为,节日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于当下的节日分享,而非拘泥于形式。
简单的快乐,对世俗生活的随缘,才是最真切的感受。
人生在世,许多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形式,忽略了事物本身所带来的欢愉。
—【02】—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盘角黍细包金。
——唐·杨巨源《谢人送粽》
来的时候,正是三月春意正浓之际,春光仍在,而不知不觉间,又迎来了这端阳节。
我珍重地感受到,主人真挚而周到的情意,特意为我准备了满满一盘粽子,那粽子被细致地包裹着,里面的糯米如金子般饱满,让人感到人间有情。
小小的粽子,承载的不仅是它的习俗文化,更是人与人间浓浓的情谊。
在异乡漂泊,能感受到来自他人体贴的善意,心中定然充满了感动,也让这端午节多了一层人间的温情。
—【03】—
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
空怀楚风俗,角黍吊沉魂。
——宋·梅尧臣《午日三首》
如果有美酒,即使身体不适也想痛饮一番,何况此刻连那菖蒲的根茎也寻不到,无法浸泡出应节的香酒。
心中空自怀念着楚地的古老风俗,那些用来祭奠屈原的角黍,本应是吊唁沉魂的祭品,如今也只能在想象中浮现。
身处异地,对楚地风俗的怀念,对屈原的追思,因现实的阻碍,无法尽情感受端午节传统习俗,而显得更加无奈。
—【04】—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
静味瑶华句,闲思玉柄谭。
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
——宋·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见寄》
端午节吃角黍,饮菖蒲酒,这年年旧有的习俗,我早已熟知。
看到你穿着节日的盛装,自得其乐,而我已是满头白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的感伤。
静静地品味着你寄来的如瑶华般美丽的诗句,闲暇时也思索着你那精辟的谈吐。
将用这象征长寿的彩色丝线来回报你的情谊,并遥祝你前程似锦,像那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南方。
与友人之间在端午节的唱和之作,既有对节日喜悦的分享,也有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叹,更饱含着对友人美好未来的真挚祝愿,这情谊,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得愈发珍贵。
—【05】—
怡颜无暑到新宫,一样珠帘广殿风。
角黍菖丝随节物,旨甘时下五云中。
——宋·曹勋《端午帖子九首 其二 》
心情愉悦地来到这新建的宫殿,丝毫没有感受到夏日的暑热,透过珠帘,殿内吹来的清风,也带着同样的凉意。
端午节的特有食物,粽子和菖蒲丝,都摆放在面前,那美味的佳肴,如天降的五彩祥云一般,适时地呈现在眼前。
在皇家禁苑之中,连节日的风物也显得格外精致,这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盛况,对这种安逸生活满足,皇家恩典的赞美。
—【06】—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敢悲身老大,独幸岁丰穰。
酪美朱樱熟,菰青角黍香。
翛然一竹几,饱受北窗凉。
——宋·陆游《五月一日作 》
五月一日,田野间一派生机勃勃,到处是农人忙着插秧的身影,家家户户的麦子也都收割完毕,堆满了打谷场。
面对这丰收的景象,虽然感叹自己已经年迈,但心中独独庆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丰收的年景,这便是最大的幸事。
此时,酪浆香甜,朱红的樱桃也已成熟,那绿色的菰叶包裹着香气四溢的角黍,一切都充满了夏日的芬芳。
独自闲适地坐在一张竹制的矮几旁,尽情享受着从北窗吹来的阵阵凉风。
虽感叹年华老去,却因眼前的丰收,夏日清凉而感到满足。
—【07】—
披风别殿地无尘,辟恶灵符自有神。
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
——宋·晏殊《端午词 内廷 其二》
清风吹过别殿,地面纤尘不染,而那辟邪的灵符,似乎也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庇佑着一切。
端午节特制的九子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如仙酿般甘美的酒液也已酿熟,一切都为这特殊的节日增添了气氛。
共同瞻仰着那遥远的天际,为皇上献上千秋万代的祝福。
宫廷内庆祝端午节,作为内廷的一员,感受着节日的喜庆和皇家恩泽。
—【08】—
九子粽新传楚俗,赤灵符验出仙方。
汉宫尽祝如天寿,鹊尾鑪烟起瑞香。
——宋·晏殊《端午词 御阁 其二 》
九子粽,是从楚地新近传来的习俗,带着独特的清香,而那赤色的灵符,也仿佛验证了仙家的方术,具有神奇的功效。
汉宫上下都共同祝愿皇帝,如上天一样长寿无疆,鹊尾香炉中升腾而起的烟雾,也带着吉祥的瑞香,弥漫在宫殿中。
九子粽与灵符,都成为了皇家盛世的象征,也是对皇帝的祝愿,对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期盼。
—【09】—
金盘碧粽裹雕菰,九节菖蒲渍玉壶。
拓地直临西海岸,朱书无用辟兵符。
——宋·王仲修《宫词 其三》
金色的盘子里,碧绿的粽子包裹着雕刻般的菰叶,那九节的菖蒲,浸泡在美玉制成的壶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精致而华美。
宫殿依地势而建,直接俯瞰着那遥远的西海岸,宽广无垠。
这场景,即使不用朱砂书写的符箓,也能辟除邪恶,因为这里本身就充满了祥瑞之气。
宫廷端午节的奢华与庄重,粽子与菖蒲的摆设,都体现了皇家的气派。
而那“朱书无用辟兵符”,则暗示了盛世的太平,君临天下,气象万千。
—【10】—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宋· 陆游《乙卯重五》
重五之日,山村显得格外美好,那石榴花不知何时,已经开得繁盛。
孩子们在头上戴着两个发髻一样的粽子香囊,大人们则在帽子上插着艾草,这是村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按照旧时的风俗,人们会准备各种药材,而我这瘦弱的身躯,也涂抹上丹药,以期能够强身健体。
当夕阳西下,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带着满足的笑容,走向那摆满酒菜的杯盘,享受这简单的快乐。
虽已年老,但在这淳朴的节日氛围中,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闲适,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热爱生活、随遇而安的淡然情怀。
—【11】—
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
寂寞废诗仍止酒,今年真负此佳时。
——宋·陆游《乙丑重五二首 其一》
将盘中碧绿的菰叶粽子缓缓解开,那清香弥漫开来。
我已然衰老,鬓发斑白,但依然会遵循这古老的习俗,在发间簪上一枝艾草。
如今,已无心吟诗,也戒绝了饮酒,这寂寞的心境,似乎辜负了今年端午节的美好时光。
曾经对节日的热情与雅兴,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减。
粽子与艾草,是节日的象征,却无法驱散他内心的孤寂。
—【12】—
经年不食三闾饵,一日相逢似故人。
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
蔗浆下箸甘无敌,昌本浮杯小作巡。
正是乡人行乐处,画旗鼍鼓隘江津。
——宋·项安世《食角黍怀江陵》
多年不曾尝到三闾大夫屈原留下的这般食物,今日偶然相遇,竟然如故人重逢一般亲切。
轻轻剥开青绿的菰叶,那粽子的清香立刻盈满了双手,迫不及待地尝一口,金黄的糯米软糯粘唇,带着淡淡的甘甜。
这滋味,简直是无与伦比,随后又品尝了用甘蔗汁浸泡过的昌本酒,小酌几巡,更添几分惬意。
这正是家乡人们欢庆节日、尽情享乐的场景,江面上画着龙纹的旗帜飘扬,鼍鼓声声震耳欲聋,将整个江津都塞满了,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诗人借着品尝粽子,勾起了对家乡江陵的思念,那份食物带来的亲切感,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也描绘了端午节期间家乡热闹非凡的龙舟竞渡场景,充满了对家乡风情的无限眷恋。
—【13】—
山断湖光迸一川,老师角黍过年年。
春风步屧长尘静,只有钟鱼取次传。
——宋·释宝昙《平江灵岩》
群山在眼前断开,湖光也随之迸射出一条清澈的河流。
在这灵岩寺中,老师傅们年复一年地制作着角黍,度过每一个端午节。
春风吹过,踏着鞋履走在路上,长久以来的尘嚣也渐渐归于平静。
耳边能听到的,只有那寺庙里的钟声和木鱼声,此起彼伏,有条不紊地传递着,回荡在山谷中。
寺中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那钟鱼声,像是时间的标记,也带着一份禅意的悠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
—【14】—
萱草榴花照眼明,水团角黍满盘清。
文殊问疾移秋晚,空想敲门剥啄声。
——宋 o 舒邦佐《寄端夫三首 其一》
萱草的翠绿和石榴花的火红,在眼中交相辉映,显得格外明亮。
洁白的水团和香甜的角黍,满满地摆放在盘中,一切都清爽宜人。
仿佛看到文殊菩萨问疾,将时间推移到秋日傍晚,心中空自想象着友人敲门而入的声音。
那丰富的节令食物,本应是与亲友分享,而此刻却只能独自面对,对友人的思念,使得这美好的节日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
—【15】—
雕盘角黍竞时宜,组绣风华奉紫闱。
海日乍升丹禁晓,艾人晴影照金扉。
——宋o晏殊《端午词·御阁》
在精美的雕花盘中,粽子摆放得恰到好处,合乎时令,那些华丽的丝线和刺绣,充满了风雅,被呈献到庄严的宫廷中。
清晨,海上升起的旭日,刚刚照亮了皇宫,艾草制成的人形,在阳光下投下清晰的影子,映照在金色的宫门之上。
皇家宫廷中庆祝端午节的盛况,一切都显得精致而华美,庄重而祥瑞。
从雕盘中的粽子到金色的宫门,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威严气派。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