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李绅的《悯农其二》,详细讲解
李绅以《悯农其二》为农民发声,用短短二十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呼吁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对于我们现代来说,吃饭吃多少做多少,吃多少点多少的呼吁是一样的。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重点字词解析】
锄禾:给禾苗除草。
日当午:太阳正中午,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汗滴:汗水掉落。
谁知:有谁知道,反问语气,加强情感表达。
餐:饭食。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给禾苗除草,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是李绅的早期作品。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藩镇割据,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减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困苦。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创作了此诗。
【诗人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唐代诗人、宰相。他六岁时丧父,由母亲卢氏教他经义。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首创者,其早期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后期则更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艺术技巧。代表作有《悯农二首》《追昔游诗》等。
【古诗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在田里辛苦劳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也劝诫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